配图为意大利艺术家建筑师Riccardo Dalisi的雕塑作品,我想我们不需要解释都能受其鼓舞
一口气读了传说已久的冈仓天心《茶书》,我以为是一本(或者说一期三小时的谈话节目)美学观念或哲学之书,我欣赏那些对道家哲学以及禅宗的表述,但我对这位先生基于日本的立场东方的立场而对所谓西方表示的诸多愤怒与谴责表示不解,我以为缺乏对地球存在的多样性文化缺乏沉入,以及这种东西立场论,在我看来就是个伪命题。反而是结尾里译者谷泉先生的一些表达中肯深切:
事事万变,这个从来没有变:可以改朝换代,但换汤不换药,维持统治的仍然是这一套思想。现在中国老百姓玩和田玉,玩官窑瓷器,仍然是做封建审美上的春秋大梦,没有任何新意。中国人有了宏观的审美极致以后,个人艺术化的东西往往不被接受,不要说徐渭、朱耷鹤立鸡群,就是道家、禅宗,都是边缘化的分子,欠缺半点普遍意义上的社会根基。人群中也不是没有反抗,但反抗很快就会被斥为异端,就会被更多的“从众”所淹没。甚至不用统治阶层出面,普通百姓都可能口诛笔伐,不消灭审美的异端,誓不罢休。统治阶层也乐于看到这样的局面。毕竟,审美与统治相比,后者一定重于前者—只能存在为统治服务的审美;威胁到统治的审美,则必须除去。那些异端,那些异端的作品,不可能是当时呼风唤雨的焦点。也只有两百年后,他们才被承认是时代的良心。中国的文化、艺术和审美,因为有了他们,稍微具备了一点精神的质感。否则,大概全是奇技淫巧,骨质枯松。
「伊势神宫,至今仍保留着每隔20年重建一次的传统。…..不是说我们要忽视过去的创造,而是要尝试将它们融入我们的体会与领悟中。盲目追随传统和公式,只会束缚建筑个性的表达。」
(这一段也是冈仓天心所写,我比较赞同也是我多年以来对传统的观点,所以谷泉的补充也挺好,如下)
传统不应该成为任何人的包袱,应该随时蜕去我们身上积攒千年的壳,关照事物纯粹的本质,每一次都是新的挑战。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拥有相当智慧的人,凭借漫长的时间积累,一次次与环境磨合、交融、创造、升华,才得以塑造成形。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文化;也从来没有在一块土地上,一种文化被另外一种文化所替代,如果有,都将是短命的错误。